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近期公布的多场比赛评议结果引发足坛关注。针对中超联赛中三起关键判罚 —— 王大雷红牌、申花点球改判及河南队漏判点球,评议组从规则细节到临场执行进行了深度解析,既有对裁判精准执法的肯定,也揭示了 VAR 系统在部分场景下的执行疏漏。
一、王大雷红牌:禁区外手球破坏得分机会,VAR 介入改判无误
在 8 月 2 日中超第 19 轮山东泰山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中,王大雷因禁区外手球犯规被红牌罚下。比赛第 58 分钟,王大雷在回防时用左手触碰对方外援费利佩面部,破坏了其单刀机会。主裁判最初出示黄牌,但 VAR 介入后,裁判通过场边回看确认王大雷的动作构成 “故意手球且破坏明显得分机会”,最终改判红牌。
根据 FIFA 规则,守门员在禁区外故意手球将直接红牌罚下,且需满足 “破坏对方清晰得分机会” 的条件。评议组指出,当时泰山队仅有一名后卫回防,费利佩突破后几乎直面空门,王大雷的犯规完全符合红牌标准。这一判罚也与 2024 年英超类似判例(如利物浦对阵南安普顿)的处理逻辑一致,即 VAR 对客观性事件的介入具有强制效力。
王大雷离场时扔队长袖标的行为虽引发争议,但评议组未将其纳入判罚讨论范围。赛乐鱼体育后,王大雷公开致歉,强调动作系情绪失控所致。
二、申花点球改判:VAR 精准识别禁区线犯规,程序合规但手势存瑕疵
7 月 27 日中超第 18 轮申花对阵河南队的比赛中,马纳法在禁区线附近绊倒河南球员,VAR 介入后裁判改判点球。评议组认为,根据规则,罚球区线属于禁区的一部分,马纳法的犯规地点应判定为禁区内,点球改判符合客观性事件处理原则。
值得注意的是,裁判在 VAR 介入后直接改判点球,未进行场边回看。评议组解释称,根据 IFAB 规则,VAR 对犯规地点等客观性错误的介入无需裁判现场确认,可直接修正判罚。但裁判未按规范做出 “电视示意信号” 手势,这一程序瑕疵被评议组特别指出。这一细节也引发讨论:若裁判未做手势,是否会影响 VAR 介入的权威性?
三、河南漏判点球:禁区内踢人未获 VAR 支持,评议组认定双向错误
在 7 月 31 日青岛西海岸对阵河南队的比赛中,徐彬在禁区内踢倒刘斌,裁判漏判点球且 VAR 未介入。评议组通过多角度回放确认,徐彬的动作属于 “草率踢人犯规”,符合点球判罚标准,且 VAR 本应主动介入提示裁判。
这一判罚失误对河南队保级形势产生直接影响。当时比赛已进入补时阶段,若点球命中,河南队很可能绝平拿分。数据显示,河南队本赛季已因裁判问题累计损失至少 3 分,保级压力进一步加剧。评议组特别强调,VAR 的核心职责是纠正 “清晰且明显的错误”,而此次漏判完全符合这一标准,裁判与 VAR 团队的双重失误不可接受。
四、裁判评议机制:从争议到共识的专业博弈
本次评议涵盖中超、中甲、中乙三级联赛共 13 个判例,采用 “集体讨论 + 独立意见” 模式,最终认定 3 例错漏判和 1 例 VAR 错误介入。这种机制既避免了单一裁判的主观偏差,也通过公开细节提升了判罚透明度。例如,申花点球案例中,评议组明确区分了 “客观性事件” 与 “主观性事件” 的 VAR 介入标准,为未来裁判提供了操作范本。
对于河南队的连续争议,评议组虽无法改变比赛结果,但通过规则解析为后续裁判培训提供了反面教材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VAR 系统在中超的应用仍存在 “介入不及时”“裁判对 VAR 提示响应滞后” 等问题,需通过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进一步完善。

结语
三场判罚折射出中超裁判工作的复杂性:王大雷红牌展现了 VAR 对关键规则的精准执行,申花点球暴露了裁判临场手势的规范性漏洞,河南漏判则凸显了 VAR 团队的职责边界。随着足协评议机制的常态化,未来裁判执法的专业性与透明度有望进一步提升,而如何平衡技术辅助与人工判断,仍是职业联赛发展的永恒课题。